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
|
太阳
|
地轴
|
方向
|
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
|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
周期
|
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
角速度
|
平均1º/日
|
近日点(1月初)快
远日点(7月初)慢
|
各地相等,每小时15º(两极除外)
|
线速度
|
平均30千米/小时
|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º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 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 夏至日:由23º26'N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º26'S向南北降低
23º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 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 23º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º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º26'
(3)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º,时间相差1小时,每1º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 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º-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15度经度相差1小时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第二单元 大气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
|
高度
|
温度
|
大气运动
|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高层大气
|
2000-3000千米
|
|
|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
平流层
|
50-55千米
|
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
平流运动
|
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
|
对流层
|
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
|
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
对流运动
|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
二:大气热力作用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
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二:大气的热力状况
大气的热力作用
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压线向低压方向(向下)弯曲,高空等压线向高压方向(向上)凸起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影响因素: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图)
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
风向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
三: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课本图)
①在地表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南北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图)
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季风环流(图2.18)
地区
|
东亚
|
南亚,东南亚
|
气候类型
|
温带季风气候
|
亚热带季风气候
|
热带季风气候
|
成因
|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
风向
|
冬季
|
西北风(亚洲大陆)
|
东北风(亚洲大陆)
|
夏季
|
东南风(太平洋)
|
西南风(印度洋)
|
四:常见的天气系统
1)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图2.19,2.20)
|
冷锋
|
暖锋
|
概念
|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
天气特征
|
过境前
|
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
单一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
过境时
|
阴天、雨雪、刮风、降温
|
连续性降水
|
过境后
|
气压升高,气温下降,天气晴朗
|
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好
|
降水的分布
|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
|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前
|
大气举例
|
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风,寒潮,沙尘暴
|
|
2)低压、高压系统—气旋和反气旋(以北半球为例,图2.21)
|
气旋
|
反气旋
|
气压
|
低气压(中心低,四周高)
|
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
水平运动
|
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
|
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
|
垂直运动
|
上升
|
下沉
|
天气
|
多阴雨天气
|
多晴朗、干燥天气
|
举例
|
台风
|
长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天气
|
五;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1)气候的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大气环流、人类活动)
①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
l 气温的分布,一般是低纬温度高,高纬温度低;山上的气温比山下低;暖流经过地区的气温比寒流经过地区高
l 同一纬度地带内,由于下垫面不同,不同地点的气温状况不同,其中影响比较的大是海洋和陆地
l 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北半球)
②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状况
l 赤道地区气流以辐合上升为主,全年雨量充沛
l 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º之间,在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带控制下,常年干旱
l 大陆的西岸有两种情况,以亚欧为例,地中海地区(亚热带),夏季处于副热带高压中心的边缘,气流下沉,干燥少雨,冬季由于副热带高压向南移,此地受西风带的控制,多气旋活动,湿润多雨。欧洲地区(温带),终年盛行西风,各月降水量较多,而且比较均匀
l 大陆的东岸,以亚欧大陆为例,处于季风环流的控制下,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冷干气流的影响,降水不多,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
l 大陆的内部,以亚欧大陆为例,终年受大陆气团的控制,降水比较少
l 两极地区以辐合下沉气流为主,全年降水少
2)气候的类型
3)主要10种气候类型的判断(课本图)
步骤
|
依据
|
因素变化
|
结论
|
判断南北半球
|
最高(或最低)气温月份
|
6.7.8三个月气温最高
|
北半球
|
12.1.2三个月气温最高
|
南半球
|
判断所属温度带
|
最冷月均温
|
最冷月均温>15℃
|
热带气候
|
最冷月气温在0℃~15℃
|
亚热带气候或温带海洋性气候
|
最冷月气温在-15℃~0℃
|
温带气候
|
最热月<>5℃
|
寒带气候
|
确定具体的气候类型
|
降水量的年内分配情况
|
年雨型
|
热带
|
热带雨林气候>2000mm
|
温带
|
温带海洋性气候700~1000mm
|
夏雨型
|
热带
|
热带草原气候(750~1000mm)
热带季风气候1500~2000mm)
|
亚热带
|
亚热带季风气候
|
温带
|
温带大陆型气候
|
冬雨型
|
亚热带
|
地中海气候
|
少雨型
|
热带
|
热带沙漠气候
|
寒带
|
极地气候
|
六;大气环境保护
(1)全球变暖
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气温升高
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②毁林
(2)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
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主要是人类使用制冷设备排放的氟氯烃
第三单元 陆地和海洋
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
(1)组成岩石的矿物
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
结合
矿物: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
积聚 岩浆岩(花岗岩,玄武岩)
岩石 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
变质岩:大理岩,板岩
(2)地壳物质的循环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过程就是地壳物质循环
二: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1)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地震、火山爆发、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2)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地壳运动
|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
两者的关系
|
水平运动
|
形成褶皱山系,如裂谷和海洋,
|
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
垂直运动
|
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陆变迁
|
3)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1) 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课本图)
(2) 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等
(3) 板块张裂地带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在板块相撞挤压地带,常形成山脉,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4)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地质构造的概念:由于地壳运动引起地壳变形变位
(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褶皱
|
岩层形态
|
未侵蚀的地表形态
|
侵蚀后的地表形态
|
与人类生产关系
|
背斜
|
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
|
成为山岭
|
不少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
储油构造
|
向斜
|
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
|
成为谷地
|
不少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
|
储存地下水
|
断层
|
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
|
东非大裂谷、华山北坡大断崖;上升岩块:华山、庐山、泰山,下降岩块:渭河平原、汾河谷地、鄱阳湖。
|
工程建设遇断层加固或避开
|
5)外力作用与地貌
|
侵蚀
|
搬运
|
堆积
|
流水作用
|
冲刷地表,如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流水使谷地加深加宽
|
搬运侵蚀后的产物,如流沙流速降低,泥沙逐渐沉积
|
流沙堆积形成山前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
风力作用
|
风蚀沟谷、风蚀洼地
|
形成戈壁、荒漠
|
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垄、沙漠边缘黄土堆积,如黄土高原
|
三;海水的温度和盐度
(1)海水的温度
海水温度分布规律
|
水平方向
|
同一海区
|
夏季水温高,冬季水温低
|
不同纬度海区
|
纬度较低处水温较高,纬度较高处水温较低
|
纬度相当海区
|
暖流经过的海区水温较高,寒流经过海区水温较低
|
垂直分布
|
水温由表面向深层递减,在1000米以下垂直温差较小
|
(3)海水的盐度
①概念: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质量。世界大洋平均盐度为3.5%
②分布规律:从两个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和高纬海区递减。红海最高(4.1%),波罗的海最低(不超过1%)节 ③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
影 响
|
降水量与蒸发量
|
降水量>蒸发量,盐度较低;降水量<蒸发量,盐度较高
|
入海径流
|
有大量江河淡水注入的海区,盐度偏低
|
洋流
|
同纬度海区,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低,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高
|
四;海水的运动
(1)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波浪(风浪、海啸);潮汐;洋流
(2)洋流的形成与分布(见书本图)
风海流:南北赤道暖流,西风漂流,北印度洋季风洋流
按照成因分 密度流:直布罗陀海峡两侧海水流动,红海与印度洋的曼德海峡
分布 补偿流:秘鲁寒流
寒流:从高纬流向低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低
暖流: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高
北半球:顺时针环流
分布规律 南半球:逆时针环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逆时针环流
北印度洋的洋流: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
(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暖流:增温增湿,如同一纬度地区,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高,西欧地区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就直接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
气候 寒流:降温减湿,如同一纬度地区,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低,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环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寒暖流交汇处渔场的形成:北海道渔场、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英国的北海渔场
海洋生物 上升流的影响:秘鲁渔场的形成、东南大西洋渔场
海洋环境污染:加快净化的速度,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但是别的海域也可能受到污染,所以也扩大了污染的范围
航海事业:顺风顺流,例如,北半球的冬季,从波斯湾到红海的油轮经过阿拉伯海时是顺风顺流,从大西洋到地中海经过直布罗陀海峡时是顺风顺流
五:陆地水和水循环
水循环
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
类型:海陆间大循环(蒸发(包括植物的蒸腾),水汽输送,下渗,地表和地下径流四个环节,陆地循环,海洋循环
第四单元 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
海洋资源
(1)海洋渔业的形成和分布:
、 在浅海大陆架海域,阳光集中,光合作用强,入海河流带来了丰富的营养物质
渔场的 在温带海域,季节变化显著,冬季底层海水和表层海水交换时,带来了丰富的
形成 营养盐类
条件 在暖流和寒流的交汇处,饵料比较丰富
世界主 世界主要渔场:课本图
渔场的 世界四大渔场:纽芬兰,北海道,北海,秘鲁渔场
分布 我国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渔获量最多的国家
气象灾害
(1)台风
形成:台风是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海区,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主要灾害: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主要影响地区:亚洲东部,亚洲南部,北美洲东海岸,其中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次数最多,强度最大的海区
发生季节:夏秋季节
监测和防御:主要是利用气象卫星监测,到近海后,还可以用雷达监测
(2)暴雨洪涝
形成条件: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强烈的上升运动;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
主要影响地区:亚洲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