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章节内容概要和章节结构
本单元是人文地理学的开篇,从人口问题切入,是因为它是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本。从课本内容看本章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人口的增长及其增长模式、人口迁移、环境承载力和合理人口容量。课标中对本章学习的要求是: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可以进一步的理解为通过本章的学习要能够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人口增长模式的时空差异,发现人口流动规律,推断不同地区的现实及未来人口问题,认识地球环境承载能力的规律。人口增长是人口发展的基础,第一节首先学习人口增长模式及地区分布的知识,这是人口学的重要内容。而了解了人口增长地区之间有差异之后,进一步学习不同地区间的这种差异会推动人口的迁移。最后一节环境承载力和合理人口容量的问题实际是一个人口问题的扩展问题。通过对环境承载力和合理人口容量概念的认识以及之前的关于人口增长的学习,可以更加深对于我们国家控制人口增长的人口政策认识。本章的整体知识结构如下图:
二、每节内容重难点知识梳理
第一节 人口的增长与地区差异
1、认识人口的增长相关概念
(1)出生率:指一定时期内新出生的人口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年初人口和年末人口的平均)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用千分比来表示,计算公式为:
年内出生人数
出生率=───────────── ×1000‰
年平均人口数
(2)死亡率:指一定时期内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用千分比来表示,计算公式为:
年内死亡人数
死亡率=───────────── ×1000‰
年平均人口数
(3)人口自然增长率: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用千分比来表示,计算公式为:
年内出生人数-年内死亡人数
人口自然增长率=───────────── ×1000‰
年平均人口数
(4)三者之间的关系为: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2、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时空差异
人口模式
|
特 点
|
原因
|
时间差异
(世界平均)
|
地区差异
|
“高高低”
模式
|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
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
|
工业革命前
|
生产落后的原始群体
|
过渡模式
|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又分为两个阶段:自然增长率上升阶段和自然增长率下降阶段)
|
生产力水平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医疗条件改善,寿命提高
|
工业革命进程中
|
大部分发展中国家
|
“三低”模式
|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
社会发展快、青年人推迟结婚、生育观念变化
|
工业革命完成后
|
发达国家
|
3、当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
|
自然增长率水平
|
人口增长特点
|
原因分析
|
今后变化趋势
|
典型国家举例
|
发达国家
|
保持较低水平
|
增长缓慢
|
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
|
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
|
俄罗斯、德国、日本
|
发展中国家
|
水平较高
|
人口增长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80%以上
|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
|
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很多国家实施人口控制措施,正在向“三低”模式过渡
|
中国、印度、巴基斯坦
|
第二节 人口的迁移
1、对“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
人口迁移通常是指人口在地区之间的迁出或迁入,而发生居住地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这一概念的核心是人口在空间上的移动。人口迁移是人类固有的社会现象,是地区之间社会经济文化差异的必然结果,因此是一种客观规律。它可促进种族、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交流。人口迁移的发生,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经济和社会现象,它受生产方式和社会性质制约。它也受不同的生产方式影响,人口迁移有不同规律。按照不同的标准,人口迁移有多种类型。例如永久迁移、季节迁移;自发迁移、有组织迁移;个人迁移、集体迁移;自愿迁移、被迫迁移。按照人口迁移的范围是否跨国界可以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从全球来看,人口的增长只取决于人口的出生和死亡,但对一个地区来说,人口迁移和出生、死亡一样,也是人口变动的重要影响因素。人口迁移与出生、死亡一起,共同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人口规模、增长速度、人口结构等。
2、国际人口迁移
(1)新大陆发现前后国际人口迁移之间的变化
在新大陆发现前,人类的迁移活动主要集中在旧大陆。新大陆发现后,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跨洲迁移活动,如欧洲人向美洲移民,非洲黑人被欧洲殖民者贩运到美洲,亚洲各国居民向国外移民等(见图1)。
图1 历史上的世界人口迁移路线
(2)现代国际人口迁移方向的变化
二战前,人口迁移的主流是由“旧大陆”流向“新大陆”,由已开发地区向未开发地区迁移。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是从经济水平低的地区迁向经济水平高的地区。当代的国际人口迁移主要是在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推动下,亚、非、南美等发展中国家的高级人才流向欧洲和北美洲,以获得更高的工资待遇和生活水平(见图2)。
图2 当今世界人口迁移路线
3、国内人口迁移
(1)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口迁移
① 历史上中国的人口迁移
历史上的中国人口迁移主要由于战争、对更好的生活条件的需求引发。从秦汉开始,人口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迁移;“安史之乱”引发的人口迁移,使中国人口地区分布中心首次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清代至新中国成立前,河北、山东一带人口“闯关东”迁往东北地区,河南一带人口“走西口”,迁往新疆、甘肃等地。
图3 闯关东人口迁移路线
② 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
这一时期,由于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加上政策不允许农村居民迁入城市,我国的人口迁移和流动数量较少。从规模上看,一般认为这一时期我国人口迁移的规模比较小,频率比较低。从迁移方向上看,这一时期我国人口的净迁出地区主要是辽宁、山东、上海和四川等省市,西藏为迁出和迁入持平地区,其余地区为人口净迁入地区。(见图4)
③ 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
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人口迁移日趋活跃,其特点主要表现为流动人口的大量增加。从方向上看,这一时期人口迁移和流动的主要方向一是从农村到城市,二是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与以前人口迁移和流动主要受国家政策影响不同,这一时期的人口流动主要是自发性的,迁移和流动人口外出的目的主要是务工和经商。但是,这一时期因学习、培训和分配工作的迁移人数也逐步增多。变化较大的还有一点,原先有些人口迁移的净迁出地区,开始变为净迁入地区,例如上海市。(见图4)
图4 1949年以来的人口迁移主要流向
4、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人口迁移是多种环境因素作用下的有意识行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多种多样,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的迁移原因不同。主要的迁移因素有: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生态环境因素、个人动机因素等。其中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人口大迁移多是由经济因素造成的。在现代社会,随着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距离对人口迁移的限制作用相对减小,人们追求更好的生活条件,那些就业机会较多、经济收入较高的地方往往就成为人口迁入区。而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是影响人口迁移及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自然生态环境因素主要有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等因素。政治因素主要包括政策、政治变革及战争等重要因素。一个国家的政策,特别是有关人口迁移政策的实施,会对人口迁移产生重要的影响。战争的爆发常常会引起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一个国家政治上的变革,政治中心的改变,也常常引发人口迁移。在社会文化因素中,宗教、民族是造成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会改变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从而促进了人口迁移。个人动机因素主要指个人家庭和婚姻的变动等引来的人口迁移,此种迁移在人口迁移中占较小规模。
表1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总结
因素
|
影响
|
举例
|
经济因素
|
地区经济差异
|
主要因素。人们为追求更好的生活条件、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而迁移
|
普通
|
社会经济发展
|
普遍
|
城市化推进
|
普遍
|
大型建设项目
|
三峡移民
|
区域规模开发
|
西部大开发引起的移民
|
政治因素
|
政治迫害
|
重要因素
|
乌干达亚裔居民迁往英国
|
战争
|
巴勒斯坦战争难民
|
国家组织移民
|
我国历史上的移民支边
|
社会文化因素
|
宗教
|
重要因素。是特定时期、特定地区和特定人群迁移的主要因素
|
印巴分治、穆斯林迁往巴基斯坦
|
民族、种族
|
生态环境因素
|
自然环境因素
|
重要因素。历史上曾经是主要因素
|
美国人迁往“阳光地带”
|
环境资源差异
|
逐水草、淡水、土地而居
|
环境恶化
|
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引起迁移
|
自然灾害
|
普遍
|
其它因素
|
家庭、婚姻
|
是人口特定的迁移因素
|
男女婚嫁
|
投亲、靠友
|
个别原因出走
|
性别、年龄
|
少小离家,叶落归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