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期中试卷及试卷分析
【模拟试题】
(第Ι卷单项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本卷共计60分。)
一. 选择题:
1. 下列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能代表其所在的大洲。分析下列国家与其人口增长模式的配伍不正确的是( )
A. 埃塞俄比亚——“高低高”
B. 德国——“三低”
C. 中国——“高低高”向“三低”过渡
D. 阿根廷——“三低”
2. 在我国历史上,曾几度发生人口大规模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迁移。这种人口迁移主要属于( )
A. 季节迁移 B. 被迫形成的
C. 政府组织的 D. 自然原因引起的
3. 农民工大量进城产生的结果有( )
A. 在城市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B. 没有增强城市经济发展的活力
C. 加快了农村环境及基本设施建设
D. 减轻了城市交通和住房的压力
4. 在自然界,影响环境承载力大小的主要因素是( )
A. 到达地面的太阳光热
B. 可利用的土地资源
C. 地球上水的多少
D. 气候的季节变化特点
读我国1950—1985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统计图,完成5—6题
5. 近60年来,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 )
A. 除20世纪60年代初期以外,始终在提高
B. 先降低,后提高,也有明显的波动
C. 大多数年份控制在了10‰—30‰之间
D. 自改革开放后一直在降低
6. 不同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特点的主要成因叙述,正确的是( )
A. 1960年前后——边境战争,出生率迅速减小
B. 20世纪50年代——社会安定,医疗水平提高
C. 20世纪60年代——贯彻计划生育政策
D. 20世纪80年代——经济发展,国家不限制人口增长
7. 青年人离开家乡,向外迁移的制约因素主要有( )
A. 当地交通发达
B. 当地没有良好的工作和待遇
C. 家有老人需要照顾
D. 身在异地不便结婚成家
8. 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的合理人口容量( )
A. 不是取决于自然资源的种类、蕴藏量
B. 以粮食生产量来估算最为准确
C. 不是取决于社会经济条件
D. 受每个人生活方式的影响
9. 合理人口容量的估计值具有相对性,其主要原因是( )
A. 自然环境具有稳定性
B. 政权更迭、战争爆发
C. 科技水平不断发展
D. 人口迁移
10. 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相比( )
A. 都用人口数量来表示
B. 后者数值大于前者
C. 两者数值都很稳定
D. 前者数值比后者多变
11. 关于城市中心商务区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土地利用充分,建筑物高大稠密
B. 服务范围受行政区界线的限制
C. 经济活动频繁,人口流动量大
D. 夜晚人口稀少,白天人口多
12. 对于一座新建城市来说,影响其各功能区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 地域内的自然环境
B. 地租的差别
C. 居民的宗教信仰
D. 土地利用的历史基础
有人说:“在中国,没有农村的城市化,就没有真正意义的城市化;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全面小康。”请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实际分析回答13—14题。
13. 材料中的“农村的城市化”,主要指( )
A. 农村经济发展达到城市的水平
B. 部分农村用地不合理地转化为城市用地
C. 农村人口全部转变为城市人口
D. 城市文明向农村扩散的过程
14. 材料中的“没有农村的城市化,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的正确含义是( )
A. 我国多数农村人口进入大城市是可行的
B. 建设农村城镇,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城市化水平提高
C. 农村人口移入城市,是实现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唯一途径
D. 发展农村经济,是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条件
15. 一般来说,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的影响,多体现在( )
A. 建筑材料 B. 建筑颜色 C. 建筑结构 D. 建筑的面积
读世界城市化过程情况柱状图,回答16~17题。
16. 1960年,世界城市化特点是( )
A. 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多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
B.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近
C. 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接近世界城市化水平
D.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17. 2000年与1960年相比( )
A. 世界城市人口增加较缓慢
B. 世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幅度很小
C. 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增长比较缓慢
D.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发展的幅度小于发达国家
18. 当前,我国不利于农民进城的因素是( )
A. 城市的就业岗位较多
B. 城市的居住条件差,困难大
C. 城市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高
D. 农民难以适应城市生活
19. 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主要原因是( )
A. 农村和小城镇环境质量高,基础设施也很完善
B. 在大城市工作收入低
C. 农村和小城镇就业机会比城市多
D. 大城市住房费用低,交通条件较差
20. 鼓楼貌似“城中小城”,是坐落在天津老城区中心的标志性建筑,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
A. 历史上中国的城市少围墙、有核心的基本形态
B. 所处地区多河流、池塘的独特自然条件
C. 宗教信仰在城市文化中的地位很高
D. 能远眺、观情况,重防守的文化心态
读新中国人口自然变动图,据此回答21—23题。
21. 1950—2000年间,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年份的数值约为( )
A. 33‰ B. 43‰ C. 27‰ D. 15‰
22.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的年份是( )
A. 1964—1965年间 B. 1959—1960年间
C. 1955—1957年间 D. 1949—1950年间
23. 根据图上曲线延伸的变化,未来10—20年内将会出现( )
A. 人口总量稳定
B. 人口老龄化加速
C. 人口自然增长率约在17‰左右
D. 人口总量逐渐减少
下图是印度、尼日利亚、中国、英国的人口增长模式示意图,完成24、25题。
24. 表示我国的是( )
A. a B. b C. c D. d
25. 急需引进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国家是( )
A. a B. b C. c D. d
26. 我国大庆、攀枝花等城市曾经吸引了大量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 )
A.交通条件的改善 B. 政府政策的影响
C. 大量耕地的开垦 D. 矿产资源的开发
27. 下列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的是( )
A. 北宋末年,由于战争引起的中原人口大规模南迁
B. 19世纪,俄国向西伯利亚流放犯人
C. 明清时期我国广东、福建等省的人口移居东南亚
D. 在我国参观、旅游的美国人
28. 在我国“民工潮”的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
A. 改革开放政策
B. 交通运输不能满足需要
C. 经济增长的地区不平衡
D. 人口增长快
29. 一个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说明该国( )
① 城市化进程速度将趋缓
② 城市化进程速度将加快
③ 城市环境质量高
④ 中小城镇将发展迅速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30. 关于影响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 城市的发展、更新和改造要考虑如何继承和保持城市特色
② 在市场经济中城市的功能分区完全取决于地租的高低
③ 社会因素对功能分区形成的影响,在住宅区上表现最明显
④ 现阶段,历史因素对城市功能区的形成没有影响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31. 关于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的错误叙述是( )
A. 地域文化差异有物质方面的,也有非物质方面的
B. 地域文化范围可以是单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
C. 地域文化形成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D. 地域文化在一定阶段不稳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32. 关于城市规模与其服务功能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一般来讲,城市规模越大,内部功能分化越明显,服务功能也越强
B. 城市的规模有大有小,因此,城市中心地的功能也会有所不同
C. 随着城市功能的增强,城市作用范围的增大,吸引的人口就会增多,相应的城市规模也会扩大
D. 所有城市的规模大小与城市服务功能的大小或强弱的关系都是正相关关系
33. 墨西哥的首都墨西哥城,是世界上有名的超级大城市,该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相当大,这种现象说明( )
① 城市化水平高 ② 经济发展速度快
③ 大城市畸形发展 ④ 大、中、小城市比例失调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34.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带来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 )
A. 人口老龄化加快 B. 水土流失加重
C. 水旱灾害频繁 D. 社会秩序混乱
35. 少数发展中国家城市发展不合理的主要表现是( )
① 少数大城市迅速膨胀
② 中小城市发展缓慢
③ 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比重过大
④ 人口主要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36. 有关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工业革命之前,世界还没有大城市出现
B. 二战后,城市化才开始加速
C. 1900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达70%
D. 二战后,世界城市化的速度、规模、范围都达到空前程度
37. 我们经常以下列哪一指标来表示城市的大小( )
A. 城市用地规模 B. 城市人口规模
C.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D. 城市交通客流量
38. 下列关于逆城市化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国家调派各类人支援边疆建设,是逆城市化现象
B.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就是逆城市化
C. 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人口流动,出现了与城市化过程相反的人口流动现象
D. 政府通过法令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叫逆城市化现象
39. 我国城市按照非农业人口数量的多少划分为四个等级,其中,大城市的人口数是
( )
A. 100万以上 B. 50万一100万
C. 20万一50万 D. 20万以下
40. 城市化的最主要标志是( )
A. 城市人口比重的提高 B. 城市地域扩大
C. 城市人口绝对数量的增长 D. 城市数量增加
第Ⅱ卷 (共40分)
二. 综合题:
41. 下面是“天津市五大片安居工程住宅区及三环道路分布”示意图,读图后回答问题。(10分)
(1)这五大片住宅区的位置有什么共同特点? (2分)
(2)影响这些住宅区选址的主要因素是( ) (2分)
A. 地租价格 B. 历史基础
C. 地域文化 D. 工业分布
目前,天津最大风频的风向为偏西,西南部是高校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而市区保存的大面积湖区主要分布在南部。
(3)你认为这五大片住宅区中,地价相对高的是哪两片?请说明判断的理由。(3分)
(4)目前,天津外环线以外地区正在中北镇、张窝镇、双港镇等地兴建大面积的住宅区,反应出的城市化特点是 。(1分)
(5)北京、天津是相互毗邻的特大城市。据实际情况和所学知识说明,两城市主要功能有何不同。(2分)
42. 读天津“中心城区部分功能区分布示意图”和“滨海新区产业功能区分布图”回答问题。(10分)
(1)据图中信息,比较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的主要功能及其形成条件。(5分)
(2)为了促进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的功能互补,共同形成天津城市的整体功能,应在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之间加强 建设。(1分)
(3)请设计一项对滨海新区未来发展的调查活动方案。(注:可以调查工业、商贸、住宅等某一方面,设计出调查题目、目的、方法、步骤)(4分)
43. 我国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吸引了大批优秀的科技人员和大学毕业生去西部地区。试从流向、形式、目的等方面分析这种人才的流动与图所示的目前我国劳动力的流动有何不同。(10分)
(1)流向:人才流向_______,劳动力流向_______(2分)
(2)形式(有组织的还是自发的):人才_______,劳动力_______(2分)
(3)目的:人才流动目的________,劳动力流动目的_______(2分)
(4)此人口流动方向对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利弊分别是什么?(4分)
44.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此图表示一个地理事物由t1到t2的发展过程)。(10分)
(1)在这个过程中城市的变化特征是①面积________;②城镇数目________;③新的特点________。(3分)
(2)在这个过程中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趋势________________。(1分)
(3)此过程被称之为________________。(1分)
(4)该过程可能给社会生产和生活带来的不良影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5分)
试题答案
一.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 5 分,本大题共 60分)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D
|
B
|
A
|
B
|
C
|
B
|
C
|
D
|
C
|
A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B
|
B
|
D
|
B
|
C
|
A
|
C
|
C
|
A
|
D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A
|
B
|
B
|
A
|
C
|
D
|
C
|
C
|
D
|
C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D
|
D
|
C
|
D
|
C
|
D
|
B
|
C
|
B
|
A
|
二. 综合题:(本大题共 40分)
41.(共10分)
(1)都靠近外环线附近(城区的外缘),自然条件优越等(2分) (2)A(2分)
(3)华苑、梅江居住区(1分);上风地带,近文化区,水面、绿地较多等(2分)
(4)城市郊区化(1分) (5)北京为全国的首都、政治文化中心;天津是北方的最重要港口城市、工商业中心。(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2分)
42.(共10分)
(1)
比较
|
主要的功能
|
形成的有利条件(或因素)
|
均有的功能区还有哪些
|
城区
|
商业、文化
|
人口稠密、历史长、交通便利
|
居住、行政
|
滨海新区
|
工业、商业
|
临近海港、土地资源丰富
|
(2)交通道路 (3)(略)
43.(共10分)
(1)人才由东部地区流向西部地区,劳动力由西部地区流向东部地区
(2)人才流动既有组织的流动,也有自发的流动;劳动力的流动是自发的
(3)人才流动主要是给西部地区提供技术支持,劳动力的流动主要是务工和经商。
(4)(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例如:
人口流动对
|
利
|
弊
|
发达地区
|
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等
|
造成了人口问题、就业问题、环境问题等压力等
|
欠发达地区
|
有利于西部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腾飞等
|
造成发达地区人才资源的流失等
|
44.(共10分)
(1)① 城镇面积由小到大 ② 城镇数目由少到多 ③ 由孤立城镇发展为城市群(带)
(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
(3)城市化进程
(4)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困难;失业人口增多;社会秩序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