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家教网

教员注册  |
南京家教网简介| 收费标准     
    教育新闻资讯     请家教常见问题     做家教常见问题     南京状元家教网公告     家长加油站     学习宝典     家教对话     家教才艺通     学习资料     外语学习     教学资源     初一试题     特色小班     中考专题     高一试题     高二试题     高三试题     高考专题     初二试题     初三试题
  当前位置:【南师大家教网】 → 首页家教资讯 → 浏览文章

采编:南京家教网   来源:南京家教http://www.nanjingjiajiaow.com    点击:1819    发布日期:2013-04-16 23:20:17

跌宕起伏的春秋战国时期课后习题

 

 

考点分析

要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表现,尤其是这一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及其影响。同时,要加强同时期中西方思想家的思想比较以及儒家思想在后世的发展演变及影响。本考点涉及的内容主要有政治模块的第一单元第2课、经济模块的第一单元、文化模块的第一、二单元。

【知识整合

一、经济发展

1、农业:(1)生产力:          的使用和推广水利工程:                 ;(2)生产关系:土地制度,       瓦解,          开始形成,奴隶制经济基础瓦解,封建社会经济基础形成;开始通过租佃方式经营土地,说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剥削关系开始形成;耕作方式:         出现,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手工业:(1)冶铸业:冶炼       和      ;(2)经营方式:                     

3、商业和城市: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各国纷纷铸造货币,黄金和白银也开始用为货币;商业的繁荣促使      出现;商业的特点与中央集权之间发生矛盾,           思想崛起。

合作探究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难,而欲擅晋国,今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作祭品用的毛色纯一的牲畜)为畎亩之勤。                                                   ——《国语·晋语》

材料二 管子曰:“今铁官之数(办法)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辇者(制造车马的手工业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                                              ——《管子·海王》

材料三 乌云遮满了半天,井田上润遍了雨点,这场久旱的甘霖啊!  多多洒上我的私田。

                                                      ——《诗经·大田》

    材料四《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回答:(1)材料一、二反映在当时社会生产中出现了什么新的现象?

 

   (2)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材料一、二与材料三之间的关系?

(3)材料四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治国思想?这种理想社会的实质是什么?

    

 

  二、社会变革

1、背景:(1)经济:春秋以来,随着奴隶制的崩溃,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逐渐为封建的地主土地所有制代替;(2)政治:              崩溃;诸侯割据混战。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强大,要求改革;(3)思想:法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主张。

2、概况:(1)赋税改革:春秋时期,鲁国和齐国进行赋税改革,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私有。

(2)变法:①战国时期,魏国李悝和吴起变法,商鞅在秦国变法。②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推动了地主制经济的发展;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打击了旧贵族势力;建立县制,强化了中央集权;沿用法家理论,为以后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奠定思想基础。③变法实现了社会的转型,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合作探究2:阅读下列材料:

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重大变革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例如一万年前,在人口和资源的压力下,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游牧、农耕文明转型,标志性的技术突破是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

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

几百年前,欧洲农耕文明的发展也面临着人口与资源的激烈矛盾。后来,西方文明出现新的转型,开始了文艺复兴,发明了蒸汽机,并因此牵动了工业革命,展开了一场人类对自然更大的征服运动。工业文明开采挖掘出地底深处的几百种矿产资源,将其转化为人类可支配使用的财富,支撑了人口新一轮的膨胀。又经过几百年的内外战争,逐步建立起了以自由企业为中心的自由民主政体。

回答:(1)根据材料,人类经历了怎样的由低级文明向高级文明的演进过程?影响文明转型的最主要的两大因素是什么?利用“两大因素”分析春秋战国转型的原因.

  (2)根据材料,分析归纳工业文明的形成具有怎样显著的特点?

合作探究3: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呈现出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百家争鸣

    1、背景:①经济发展: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②政治需要:各国统治者出于          的需要,网罗知识分子,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③私学促动:私学的兴起和讲学之风的出现,造就了一大批有知识的思想家。

     2、概况:(1)思想界:①儒家:孔子,思想核心              ,政治上为政以德,教育原则         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他的思想经过历代改造完善,成为           孟子,思想核心“       ”学说;主张人性本善;倡导义利观。荀子,哲学观“          ”和“           ”;政治方面       并用;主张“       ”与孔子观点截然相反。荀子被视为儒家的“       ”,是战国时期百家的“         ”。

②道家:老子,思想核心           ;思想精华               ;政治倡导“         ”。老子是哲学史上              ,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庄子,思想:提出了“         ”的观点,提出“逍遥”的人生态度,认为“天与人”不相胜,庄子的文风对后世有深远影响。③法家,韩非子,主张建立              国家;认为社会不断发展变化 。他的主张适应了中央集权制的需要。④墨家:墨子,主张                     、节用、节葬。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的利益,被其他学派广泛吸收,战国以后,不被重视。⑤兵家:春秋孙武,战国孙膑。

3、影响:①促进文化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促使战国时期出现了文化繁荣的局面;诸子百家的思想理论,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②促进了社会变革: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合作探究4: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衽,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绫,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二(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大小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  ——引自《史记》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代,王权衰落,奴隶制度解体,奴隶主贵族独占文化的局面被打破。诸侯争霸,各国开放政权以延揽人才,又因为人口的增加,土地分配困难,社会发生剧变。这一时期有思想的知识分子,面对现实的社会问题、人生问题等,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和思想。个人利害与国家之间的利害交互运用,相互影响,标新立异。各种学说,思想纷纷出现。春秋战国出现颇有社会影响的儒家、道家、阴阳学说、法家、墨家等不同学派,学说丰富多彩,为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宽广的基础。百家争鸣历史文化的出现是中国历史一个新起点,使中国文化达到前所未有的繁盛,历史因素是多方面的,比如经济迅速发展,诸侯割据,战乱不断,人们生活贫困撩倒,各个思想家出谋划策,解救民生,各种思想文化出现了。

思考: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这一时代特征是如何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体现出来的?

巩固练习

1.商鞅一人多姓。史书上说:秦封于商,故号商君。卫之诸庶孽公子也,人称卫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其中“商”姓来源于

A.自然的崇拜       B.所在地方的地名

C.母亲的族姓       D.因功得到的封地

2.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观念主要是

A.重义轻利    B.人性本善   C.民贵君轻    D.尊王贱霸

3.“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摘自《墨子》)上述材料反映的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

A.春秋   B.秦朝   C.西周   D.西汉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你,我的朋友,伟大、强盛而且智慧的城市,雅典的每一个公民,像你这样只注意金钱名位,而不注意智慧、真理和改进你的心灵,你不觉得羞耻吗?”“知识即美德。每一种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本质。”                                              ——苏格拉底                                                                                                       

材料二 有些人生来就注定应该服从,另有些人生来就注定要统治;……男子生来就是上等的,女子则是下等的,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                                  ——亚里士多德

材料三 “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孔子  

材料四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孔子

请回答:(1)根据材料总结东西方思想家在研究领域思想主张有何异同?

(2)对于儒家思想,我们今天应该如何正确对待?请联系你熟知的现实社会中出现的某一问题,谈谈正确对待儒家文化的现实意义?

课时1考答案:

【知识整合】一、铁器和牛耕 芍陂 都江堰 郑国渠  井田制 封建土地私有制 自耕农经济  生铁 块炼钢  家庭手工业 私营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  商业大都市  二、 宗法制 分封制  1、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争霸战争 2、仁 礼  有教无类  传统文化主流  仁政  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用之 礼法 性本恶 异端 集大成者   道是万物本原 辩证法思想 无为而治 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 齐物  法术势结合的中央集权  兼爱 非攻 尚力  甘石星经  九九乘法口诀 度量衡 黄帝内经 绘制在绢帛上 诗经 屈原《离骚》

合作探究1:(1)农业出现牛耕和铁器。(2)私田的大量出现。因果关系,铁器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私田的大量出现。(3)治国思想:仁政,实质:丰衣足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合作探究2:1)过程:渔猎采集文明到农耕文明,再到工业文明。两大因素: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或: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铁器的使用,牛耕的推广促进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关系:各国经过改革,促使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封建生产关系形成。(2)特点:生产力迅速发展;伴随着对自然更大的征服和对落后农业国家的征服,先进的工业国家迅速积累财富;建立了资本主义自由民主政体。

合作探究3由分裂走向统一。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大国兼并小国,诸侯数目逐渐减少;兼并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人民渴望统一。秦国经商鞅变法逐渐富强,经过大规模兼并战争,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 ② 生产关系的变革。春秋时期,由于铁器、牛耕的使用,土地私有制逐渐出现,井田制瓦解。战国时期,在新兴地主阶级推动下,各诸侯国经过变法,废除了旧制度。

合作探究4:时代特征:社会变革时期。表现: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促使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小农经济产生;政治上宗法分封礼乐制度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思想上,出现了百家争鸣。

【巩固练习】参考答案: 1.D  2.A 3.A 4.(1)相同点:都把注意力集中在人类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注重个人的伦理道德都看到了人的美德与智慧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教化人民,改善人的灵魂都对妇女有偏见,蔑视女性的社会地位。不同点: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寄希望于具体、自觉、道德人格和丰富知识技能的新人群的产生,由他们来改正现实秩序的不合理性,实际上就是要建立一种平民政治。而孔子则主张“学而优则仕”,将道德作为万能的政治手段,寄希望通过对人心的道德改造,恢复周朝时的统治和生活秩序,即必然导致贵族政治的生成。(2)今天,我们对于儒家文化和儒家思想,要正确对待,既要继承其精华,弘扬其优良部分,又要剔除其中的糟粕,批判和否定其中的消极因素。举例:①对儒家提倡的尊老、敬贤、尊师等,我们今天应大力提倡。②儒家提倡的不耻下问、温故而知新对我们今天的学习也颇有益处。 (任举一例即可)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我们。

南京家教|最新学员 |优秀教员 |收费标准 |学员常见问题 |新闻信息 |教员常见问题 |教员须知 |本站简介

服务热线电话:18351445913,16651105749 ,我们的QQ客服:963178805 918007416(点击即可聊天)

©2024 南师大家教网  http://www.nanjingjiajiaow.com备案许可证号:鄂ICP备2022007280号

电子邮箱:13699523152@139.com
keywords:南京家教 南京家教网 南师大家教 南师大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