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周知识概述
掌握基础知识:李时珍与《本草纲目》;徐光启与《农政全书》;宋应星与《天工开物》;徐宏祖与《徐霞客游记》;王锡阐与《晓庵新法》;梅文鼎对古代与西方的历法、数学的整理;明长城;中西科技文化的交流及其中断;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戴震等明清著名思想家;四大名著;《聊斋志异》与《儒林外史》;昆曲与京剧;明清前期著名的书法家和画家。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一)著名的科学家和科学著作
1、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该书不仅对16世纪以前我国的药物学进行了全面总结,是古代医药学的集大成之作,而且是一部生物分类学的经典之作。它所采用的药物分类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药物分类法。《本草纲目》于16世纪末刻版印刷后,很快流传到日本、朝鲜,先后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
2、徐光启的《农政全书》。这部书是农学著作的集大成者。全书60卷,60万字,分农本、田制、农事、水利等12类,对有关农业生产问题,从政策、制度、生产技术等多方面进行全面论述,它“综合介绍了我国传统农学成就”,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该书的一个特点是吸收了西方的科技知识。该书水利类中引《泰西水法》两篇,其中讲汲水具三种:龙尾车、玉衡车、恒升车。后两种和我国传统汲水具(筒车、翻车)相比,由于使用了活塞,科技水平较高。其中恒升车至今仍在我国的北方一些农村使用。
3、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首先,该书是一部地理学巨著:徐霞客三十余年间,走遍了华东、华中、华南和西南各省,该书即他对祖国地理、地质进行深入考察的科学记录。其次,该书在科学上的贡献最主要的是它记录和揭示了我国西南广大石灰岩地区溶蚀地貌的特征。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对此种地貌进行大规模考察的人,早于欧洲约两个世纪。
4、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本书的内容是总结了明代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其学术地位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5、王锡阐的《晓庵新法》。肯定了西方历法先进的地方,也指出其中的缺点和错误。他所创造的金星、水星凌日的计算方法,在当时世界上居独家的地位。
6、梅文鼎。他一生著述正多,绝大部分是天文、历算和数学著作。他的天文历算和数学著作大致可分为五类:一是对古代历算的考证和补订,二是将西方新法结合中国历法融会一起的阐述;三是回答他人的疑问和授课的讲稿;四是对天文仪器的考察和说明;五是对古代方志中天文知识的研究。总计达66种。
(二)中西科技文化的交流及其中断
新航路开辟后,随着欧洲传教士东来,我国与西方思想文化进行了大规模的直接接触和交流。16世纪中期的宗教改革,天主教在西欧、北美势力缩小。为了扩张势力,天主教建立了耶稣会,作为传教组织。由于西方的新教势力强大,耶稣会转向东方发展。真正为其在中国传教奠定基础的人是利玛窦。他用西洋器物引起明神宗及官绅们的兴趣;广泛结交朝野人士;语言、装束顺应中国的习惯,重视学习中国语言文化;介绍西方科学技术。因此,他得以在中国顺利开展传教活动。利玛窦前后在中国活动近三十年,他在传教的同时,把西方文化带到了中国。比如,天文方面有《乾坤体义》,数学方面有《几何原本》和《同文算指》,地理学方面有《坤舆万国全图》,还带来了乐器西洋琴、西洋画圣母像、天主像等。据统计,利玛窦在中国期间著书多达二十余种,其中自然科学方面的十余种,对西学东渐起了突出的媒介作用。随着西方传教士大量来华,明清之际出现了中外文化交流的高潮。为了在中国传教,利玛窦学习中国语言文字和儒家经典,并传回欧洲。他曾译《四书》为拉丁文,寄回意大利。以后,在华传教士进一步把儒学介绍到西方。中国儒家经典和历史著作在当时欧洲有广泛的影响。利玛窦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但宣传西方文化知识只是他为顺利传教而采取的方法,传教才是他的目的。尽管如此,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对我国思想界、学术界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是有进步作用的。
只是到了康熙后期,发生了“礼仪之争”,由于罗马教廷的粗暴干涉,直接导致了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学东渐运动的失败,也激发和强化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原本具有的封闭保守心里倾向。康熙以后的雍正、乾隆、嘉庆三朝厉行禁教,中外文化交流的涓涓细流也从此几乎全部中断。一道封闭的大门,将中国与外部世界隔绝开来。
(三)学术思想
1、反封建的思想先驱李贽。
第一,批判孔孟儒家思想。他说自己写《焚书》的目的就是将《论语》《孟子》的疵谬逐一揭发。认为,是非应随时代变迁发展而改变,不应以孔子说的话作为永久不变的定论,因而表现了强烈的反传统、反教条的精神。第二,批判程朱理学。他揭露了理学家的虚伪,说“谓圣人不欲富贵,未之有也”;对假人、假言、假事、假文深恶痛绝,要求“真心”“真人”。这是要求个性解放的表现,在当时独树一帜,引起震动。
2、黄宗羲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
第一,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指君主争夺帝位时对天下之害,“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指君主得帝位后只图个人享乐而对天下之害。这里,对君主专制进行了激烈的揭露和大胆否定,不但在当时引起震动,而且推动了以后民主启蒙思想的兴起。第二,提倡“法治”,反对人治。他不是主张废除君权,而是主张限制君权,因而提出改革君主专制的办法。他提出君臣共治天下,反对将君主作为绝对权威,这已不是“君为臣纲”的旧规范,而颇具民主色彩了。第三,他主张“工商皆本”,反对重农抑商,反映了明清之际工商业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具有突出的时代特征。
3、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第一,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他注意对现实的迫切问题进行研究。每到一处地方,均详细调查有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然后写出自己的看法。提倡实学,这种学风是值得提倡的。第二,反对君主专制政治,主张“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他把亡国和亡天下区分开来。认为,保卫一家一姓的国家,是君主及其大臣的事,而保卫天下则是所有人的事了。这段话被后人提炼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鼓励人民关心国家大事。
4、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夫之。
第一,他具有唯物主义观点。他对“气”和“理”关系的论述肯定了精神性的理依赖于物质的气,认为“气外更无虚托孤立之理”,反对程朱理学关于物质实体之外,有所谓精神性的“理”存在的说法。在道、器关系上,他认为器是第一性的,道是第二性的。这是唯物主义观点。第二,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认为世界上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如水是一种物质,遇寒结成冰,遇热化为汽。他认为事物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这些,都反映了他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第三,具有发展的观点。王夫之用发展的观点看历史,批判传统的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趋势,是有历史规律可循的,由上古的野蛮变成后世的文明就是历史的规律。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是进步的。因为郡守、县令如果“残民”就可以罢免,而分封制下则不能变更。他这种发展的观点很可贵。
5、清朝前期的考证学
考证学即清代所谓汉学,又称朴学。其内容主要是从文字音韵、名物训诂、校勘辑佚等方面从事于经书古义的考证,并由此推广到其他书籍。考证学兴盛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起源阶段,源于顾炎武,用考证的方法治学;发展阶段,由于文字狱,学者避世而搞烦琐考证;盛行阶段,形成考证学派,史称乾嘉学派,但脱离现实为考据而考据的学风仍占主导地位。
(四)小说和戏剧
明清小说在文学史上与唐诗、宋词、元曲并称,是明清文学的代表。明清小说是从宋元话本发展而来的。话本是说书人的底本,在说书人口头创作过程中,不断增加生动的故事情节,加工后的底文便作为书写文学在社会上独立流传,成为小说。唐代传奇、宋元话本都是短篇,明清小说创立了长篇体裁,开辟了我国小说史的新阶段。
明代的小说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产生了大量长篇章回小说和短篇话本、拟话本。其中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冯梦龙的"三言"、凌蒙初的“两拍”及《金瓶梅》,最为著名。
清代小说的盛行,是文学方面最有成就的一个部门。其中最著名的是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和曹雪芹的《红楼梦》。《聊斋志异》是一部短篇故事集,文笔流畅,语言简洁而生动,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对封建的科举制度和腐朽的官僚政治进行了有力的揭露。《红楼梦》通过描述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展示了封建家族内部的勾心斗角及奢侈淫逸的生活,批判了封建伦理道德、礼法的虚伪和残酷性。《红楼梦》的艺术成就,达到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
清代的戏剧有很大的发展。当时除昆曲影响较大外,秦腔、弋阳腔、徽调、二簧调等地方戏也获得突出发展。这些地方戏以丰富的内容,质朴的表演,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喜爱,影响日益扩大,并进入北京。此外,山西梆子、豫剧、赣剧、汉剧及湘剧等都逐渐成熟,成为独立的剧种。
清代的优秀剧本颇多,其中洪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最为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