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周知识概述
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每一个时代都有代表了这个时代的最高成就的艺术形式。先秦的散文、汉朝的赋、六朝的骈文以及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等,这些都是祖先留给我们后人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今天我们在这里再次领略一下诗经和宋词的艺术魅力,并看看近代、现代的学者们是怎样以一种创新的思维来诠释、理解它们的。
学习这一课,我们要借助文章所提供的有关《诗经·关雎》解释的实例,进一步了解什么是牵强附会,什么是融会贯通;理解“三种境界”的含义,了解作者是怎样融会贯通、由此及彼地展开联想的。
二、重难点概述
(一)《仔细理会》
1、本文主要是围绕如何解释《诗经·关雎》一诗来展开议论的。文中先后列举了四种解释,加以对照比较,分析在阅读中如何求其贯通。
第一种是“鹦鹉学舌”。即对《诗经》中的有些字句还不会解释,便搬用《论语》中“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话来作为搪塞。
第二种是穿凿附会。这是以《毛传》为代表。什么是《毛传》呢?原来汉代传《诗》的有齐(辕固生所传)、鲁(申公所传)、韩(韩婴所传)、毛(作者说法不一)四家。前三家虽然都立于学官,但所传之诗早巳亡佚,只有毛诗保存下来,现在看到的《诗经》就是毛诗。毛诗每首诗题下都有小序,少则几字,多则几十字,简述诗的主旨、背景、作者等。在第一篇《关雎》的小序之下,有一段较长的文字,论述诗的性质、作用、体裁、手法等,称为大序,小序与大序合在一起,称为“毛诗序”。本文所引“《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便是《毛诗序》结尾中的话。这里把“哀窈窕,思贤才”的意思硬加到《关雎》一首上去,实在是典型的穿凿附会。
第三种是生硬凑合。朱熹看出别人用“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来解释《关雎》是“空言无实”,但他自己仍然犯了这个毛病。本文所引《论语集注》中的文字,说明他既沿用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解释,又沿用了《毛诗序》“《关雎》,后妃之德也”的说法。他的解释是勉强凑合起来的,是不能贯通诗意的。
第四种是融会贯通。刘台拱《论语骈枝》:“诗有《关雎》,乐亦有《关雎》,此章据乐言之。古之乐章皆三篇为一。……乐而不淫者,《关雎》、《葛覃》也;哀而不伤者,《卷耳》也。”经过这样仔细理会,说明孔子讲《关雎》是指音乐而言,不是指它的文意,这样就完全解释通了。
(二)《三种境界》
1、关于作者
王国维(1877—1927),我国近代著名学者,浙江海宁人,二十世纪中国最富有创见性的奇才。他学识渊博、思想深邃,曾于1923年还到故宫担任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一生主要从事于研究哲学、美学、艺术史和历史学。无论在哪个领域,他都是代表了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的最高成就的重要学者之一。其实他一生的最主要成就是在史学方面,郭沫若称他为“新史学的开山”。他在美学、艺术史上的成就虽比不上史学上的成就,但他的《人间词话》、《宋元戏曲考》等都是有影响的学术著作,具有真知灼见。
王国维是我国卓越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人间词话》写于1901年,书中把欧洲哲学美学理论与我国诗话词话所提供的艺术见解相结合,建立了颇有独创性的艺术论,即意境说。
“意境说”:所谓意境,是指主观的情思(“意”)与客观的自然景物或生活画面(“境”)相融合的艺术境界。这种艺术境界能引发读者的想象,并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
王国维在评论中国古典诗词时,他判定某首作品是否有境界就是以是否做到了情景交融作为起码的标准,做到了情景交融就是有境界,否则便是无境界。
2、作者所说的“三种境界”的含义是什么?
《三种境界》是《人间词话》中的一则。同样的意思,在《文学小言》中也曾论及:“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可不历三种之阶级。……未有未阅第一、第二阶级,而能遽跻第三阶级者。文学亦然。此有文学上之天才者,所以又需莫大之修养也。”这里所说的“阶级”,就是现在所说的“阶段”。无论是成就大事业还是成就大学问,都必须经历这三个阶段。对于文学事业来说,要达到第三境界,不仅需要“天才”,还需要“莫大之修养”。
《三种境界》一文,历来为人们所传诵。作者巧妙地从三首宋词中撷取意蕴丰富而又含蓄隽永的佳句,加以熔铸,组合为富有哲理、发人深思的新篇章。三首词原来都是写爱情的,与“境界”说似无甚相干,但作者通过联想,找到了事业、学问与爱情之间的相通之处,并借用其中佳句来说境界,既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又给人以艺术上的享受。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一境界是:风紧叶落,空旷辽阔。人处高楼,眺望四周,更觉天外有天。这里既表现出事业、学问上的渴望和期待,又表现出一种开始探寻道路时的茫茫无绪之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一境界是:在前进的道路上,历经艰难困苦,仍不懈地探索,执著地追求。人渐渐地消瘦了,但始终不后悔。为了事业、学问上的崇高目标,为了获得成功,无论怎样辛劳,怎样憔悴,都是心甘情愿的。(“消得”意为“值得”。)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这一境界是:在探求的道路上,不知走过多少弯路,经历过多少挫折,似乎已经无法可想,无法实现既定的目标了,但回头一看,忽然发现自己离目标已经很近,已经是胜利在望了。(“回头蓦见,那人正在”,辛弃疾原词作“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三个境界标志着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确立志向和目标,但如何实现志向和目标,尚需探索和追求,第二阶段是花大力气、下大功夫去探索和追求,历尽千辛万苦也不动摇,执著专一,坚持不懈,孜孜以求。第三阶段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愿望。王国维指出,这三个阶段是有志于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历的,古往今来,概莫能外。
另外,古典诗词中还有不少意蕴丰富的佳句,能使人联想到人生、社会等许多方面的哲理。大家可以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三、难点解析
(一)从以上四种对《关雎》的不同的解释,同学们可以从中获得哪些启迪呢?
1、读一篇文章或读一部书,不能没有读懂就借用别人的话来概括这篇文章或这部书,而是要在了解全书或全篇的命意,有了体会之后,才作出高度的概括。
2、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独立思考。《毛诗序》(即文中所说《毛传》)对《关雎》的解释是儒学思想的产物,所谓“后妃之德”是硬加上去的。但因儒家思想从汉代开始一直占据统治地位,而孔子又被尊为圣人,所以朱熹仍然囿于《诗经》的传统解释,跳不出原来的窠臼。而刘台拱《论语骈枝》之所以有所突破,并非因为他比朱熹知识丰富,而因为他在学术研究上抱实事求是的态度,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汉代注疏家的定论出发,能够把各种知识和材料进行梳理并加以融会贯通。
(二)课文最后一句王国维说:“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晏欧诸公为何不许王国维的这种解释?
因为这三句佳句原来都是写爱情的,而王国维在这里只是一种借用,原词经过他的重新组合、重新熔铸、重新点化已赋予新意了。
(三)细细体会“此意”所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哲理。
(原意)爱情 (联想) 事业、学问(新意)
一、登高寻盼 寻找、联想 志存高远
二、思念恋人 浓烈、坚决 执着追求
三、蓦见那人 意外、欣喜 成功在望
(意蕴丰富) (相似点) (哲理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