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家教网

教员注册  |
南京家教网简介| 收费标准     
    教育新闻资讯     请家教常见问题     做家教常见问题     南京状元家教网公告     家长加油站     学习宝典     家教对话     家教才艺通     学习资料     外语学习     教学资源     初一试题     特色小班     中考专题     高一试题     高二试题     高三试题     高考专题     初二试题     初三试题
  当前位置:【南师大家教网】 → 首页家教资讯 → 浏览文章

采编:南京家教网   来源:南京家教http://www.nanjingjiajiaow.com    点击:1091    发布日期:2013-01-18 20:59:06

南京2013年高考复习教学质量检测(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正在消失的橡树林.

美国一项独特的研究分析表明:当今的橡树正在逐渐减少,而且由于橡树的消失,整整一类对森林生态系统起到关键作用的本土草本植物也消失了,这一切均归咎于当地为禁止火灾所做的努力。“几千年来,这里存在着丰富多彩的生态系统,可是这种生态系统的标志性植物正在消失。”该研究的发起人之一、生态学家托马斯·鲁尼说。.

尽管其它研究已经认识到东部和中西部的橡树正在减少,但是这项新研究首次注意到橡树的消失对林下植物(在森林树木旁边或下面生长的植物)的影响。进行这样的研究难度很大,因为科学家不具备必要的资料,无法将目前的林下植物跟以往的精心对比。.

然而在1949年和1950年,生态学家约翰·柯蒂斯及同事详细考察了威斯康辛州南部的橡树林。“柯蒂斯的著作是一本带有图解的记录。”该研究的发起人、威斯康辛大学的大卫.罗杰斯说。罗杰斯及同事怀疑,在越来越零碎的橡树林地里消失的不仅仅是树木。于是他们再次考察了柯蒂斯考察过的150个林场。结果显示:在这50多年的时间里,红橡树的两个品种减少了近50%,白橡树减少了不下31%。更惊人的是林下植物品种的变化。该研究小组在最近一期《生态学》杂志上报道说:在柯蒂斯所记录的200种本土植物中,目前有15%已经消失,同时非本土植物品种正在迁入。1950年,外来植物只存在于13个橡树林场;而今,76个林场出现了外来植物。研究小组称:在美国东部和中西部其它诸州,橡树林的林下植物可能也发生了同样的变化,那些地方的橡树也在减少。罗杰斯说,本土植物为野火鸡、昆虫等许多物种提供食物,所以它们对森林的生态系统的影响至关重要。.

具有抗火能力的橡树需要阳光才能发芽和茁壮成长,然而较为古老的橡树投射下来的树荫促使枫树的幼苗生长,却遮挡了小橡树需要的阳光。火灾可以除掉枫树幼苗,开辟出空地,便于橡子发芽,有助于橡树的生长。科学家认为,火灾还可以杀死橡树的病原体。.

曾经居住在美国东部和中西部橡树林中的土著人经常放火保树,这种行为能够提供橡子——他们的主要食物之一。但是欧洲和美洲移民制止了放火行为,错误地认为放火烧林有损于橡树。鲁尼说:“橡树林受到干扰才能保持健康的发展态势,放火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好办法之一。”.

此外,鹿不断吃掉幼芽和橡子,橡树也深受其害。许多狼和其它肉食动物却被猎捕殆尽——没有它们的存在,这些地区的鹿群数量急剧增加。.

“形势是严酷的,”美国农业部森林事务办的生态学家格雷戈里.诺瓦基指出,“要想缓和这种严酷形势,需要积极的管理,例如按照规定放火烧林和减少白尾鹿的数量。”.

(摘自2008106日《光明日报》).

5.下列关于橡树减少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森林中存在着丰富多彩的生态系统,可是现在整整一类对森林生态系统起到关键作用的本土草本植物消失了。.

B.橡树需要阳光才能发芽和茁壮成长,然而较为古老的橡树投射下来的树荫间接导致了小橡树缺乏生长所需的阳光。.

C.火灾对橡树生长有利,而欧洲和美洲移民制止了曾经居住在美国东部和中西部橡树林中的土著人经常放火保树的行为。.

D.许多狼和其它肉食动物被猎捕殆尽,白尾鹿的数量急剧增加,鹿不断吃掉橡树幼芽和橡子,使橡树深受其害。.

6.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生态学家托马斯.鲁尼和大卫.罗杰斯对正在消失的橡树林进行了研究,他们首次注意到橡树的消失对林下植物的影响。.

B.因为没有资料,科学家无法将目前的橡树林的林下植物和以往的进行对比,所以对林下植物的研究难度很大。.

C.研究小组认为,美国东部和中西部其它诸州的橡树林同威斯康辛州南部一样,其林下植物数量在减少,非本土植物正在迁入。.

D.罗杰斯认为,本土植物对森林的生态系统的影响至关重要,因为它们能为野火鸡、昆虫等许多物种提供食物。.

7.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缺乏放火烧林措施,非本土植物大量迁入,本土草本植物逐渐减少,这必将对生态系统构成越来越严重的威胁。.

B.经过50多年的时间,红橡树的两个品种减少了近50%,按照这样的速度,再过50多年,红橡树将完全消失。.

C.如果要保持橡树林健康发展的态势,可以利用橡树本身的特点,对橡树林采用经常放火、定期砍伐等措施。.

D.白尾鹿的增多严重威胁了橡树林的生长。目前,要想尽快减少白尾鹿的数量,必须采用禁猎狼和其它肉食动物的方法。.

二、(9分,每小题3分)

5. A(这是橡树消失后导致的结果)

6. D (A托马斯·鲁尼首次注意到橡树的消失对林下植物的影响。B应是没有“必要的”资料。C美国东部和中西部其它诸州橡树林的林下植被可能也发生了同样变化。)

7. AB此推断没有依据;C定期砍伐橡树林的推断错误;D原文为“肉食动物被猎捕殆尽”,目前禁猎不能尽快解决问题,禁猎是保持生态平衡的长久之计。)

河北省唐山一中2009年高考仿真试题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

提纯技术不精阻碍国药发展(有删节)

在最近举行的多次学术论坛上,记者不断听到这样一个观点:国产新药和进口药物的价格往往相差几倍,一些用于治疗慢性病或者癌症的生物制药,价格更要相差10倍甚至几十倍。其中的关键问题,不是进口药物的成分更新,而是他们的提纯工艺比国内更成熟,这使得进口药物的副作用更小。不少生物制药行业以及化工行业的专家学者提出,必须加快生物制药行业的系统发展,尤其要加快提高化学行业的提纯技术,否则,即使研究人员对药物的机理和靶点了解得再清楚,也没有办法制造出高质量的药品。

    据有关专家介绍,制药业是化学原料的分解、合成技术与现代临床诊断医学相结合的制造工业,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制药能力和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现在很多药物都强调靶点越单一越好,即药物成分只单纯针对某一类疾病。而我国有限的提纯工艺水平,导致药物单体成分纯度不够高,进而使药品失去了竞争力。现在制药界更倾向于制造单体纯度高并且成分单一的药物,因为成分单一可以使药物的作用更加明显,副作用更少。比如针对β受体的药物,如果针对心血管β受体,所起的作用应该是降压;如果是呼吸道的β受体,针对的疾病应该是哮喘。但是如果这些药物中的成分还同时针对胰腺β受体,那么对病人来说,就可能是一场灾难。有些治疗高血压等疾病的药物会引起血糖高甚至导致糖尿病,就是因为药物中含有的β受体抑止剂单纯性不够。而大多数药物如果要实现成分单一的话,就必须从化合物中或者是植物中提纯。

    据了解,药物提纯工艺不够先进,一直是制约我国生物制药发展的一个瓶颈。因为生物制药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将有效成分从蛋白质中分离出来。如果是在实验室环境中,不惜一切代价地从一种植物中或者是化合物中提纯出某种单体药物成分,这并不难,但是要作为产品大量生产,我国不论从生产工艺上还是从化学提纯的角度,都无法做到。

目前化学提纯工艺在国外已经受到越来越多关注,但是我国制药企业在这方面的研发投入仍然很低。有关专家认为,如果仅仅能够完成成分筛选,发现针对某种疾病的有效成分,而无法将它从植物等中提纯出来的话,这些成果仍然无法应用在临床上。有关专家呼吁,加速生物医药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仅仅关注生物医药本身,而应该加强相关行业每个环节的发展。

——选自《文汇报》2009113

5.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如今学术界有这么一种观点:国产新药价格远远低于进口新药,这其实也体现了国产药的价格优势,国产药会凭借这一优势,在与进口药的竞赛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B进口新药与国产新药相比,其优势在于提纯技术更为成熟,这个优势会让进口药的副作用更小,患者使用起来更放心。

C不少专家学者指出,必须加快化学制药行业的系统发展,必须要提高化学行业的提纯技术,而这个问题,是无法靠实验室技术来解决的。

D国产新药的价格之所以远远低于进口新药,其原因在于,国产新药的提纯技术不及进口新药,所以,如果能把提纯技术提高,这个问题就会得到圆满解决。

6.最能阐释“现在很多药物都强调靶点越单一越好”这句话的意思的一项是()

A靶点是否单一是衡量一个国家制药能力和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

B靶点单一可以使药物的作用更加明显,副作用更少。

C靶点单一有利于增强药品的市场竞争力。

D靶点单一可以促进整个制药行业各环节的整合与发展。

7.关于目前我国生物制药行业药物提纯水平现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药物提纯水平不高,长期以来一直是制约我国生物制药发展的一个棘手的问题。

B在实验环境下,我们是可以达到非常高的提纯目标的,但要在大规模生产的环节中,我们暂还达不到理想的提纯度。

C虽然药物提纯这个问题已困扰我们多年,但直至今天,我国在这方面的研发力度还很低。

D有关专家认为,如果仅仅能筛选、发现针对某种疾病的有效成分,而无法将其提纯的话,这些成果仍然无用。

二、5.BA“价格优势”“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的说法是错误的 C原文是“生物制药行业”不是“化学制药行业”D“如果能把提纯技术提高,这个问题就会得到圆满解决”说法是错误的)

6.B

7.D(“仍然无法应用在临床上”不能说“无用”)

唐山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

二、(9分,每小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儒学和之道的诠释与反思

    “天”、“人”、“和”是儒学之道的三个构成性要素;天道、人道、和道是儒家训义的三个最根本方面。“和”是儒学之道的最高点,成为,天道与人道有机结合的支撑点。

    “和”并非孔子的发明。出观在青铜铭文中的汉字“和”由一株植物与一张口组成。不过这一汉字常常被用来表征一个更古老、更复杂的由“龠”与“禾”组成的汉字“稣”。在甲骨文中,作为象形文字的“龠”指示着一种乐器,可能是一种短笛或有两个或三个管孔的排萧。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汉字“龢”在《说文解字》中被界定为“和众声”。

    远古时期,人们普遍认为音乐是与和紧密关联的,如《礼记》所言:“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在古代,原初的音乐是宗教与社会仪式的一部分。礼与乐的共同作用确立了和:“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进而,礼乐也具有了形而上的意义。孔子相信音乐在良好品性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并认为音乐不仅能够调节人的情感,而且能够于混乱中致有序。

    从音乐的角度看,和被扩展而意味着一种不同元素的结合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一个新的统一体得以产生。儒家学者有意识地将“和”与“同”区分开来,认为两个事物间的“同”是对一事物业已具有的特性的简单复制,而“和”则是创造新的事物。在这一意义上,“和”就是“生”、“化”、“大”。

    表现在人的品性中,和是一种内在状态,即所有情感的表达都遵循中道原则。儒家认为,在内心修习和,我们就会更有德行;若反其道而行,则必将损害德行。这样,和就等同于美德,并被视为所有美德中最重要者。在儒家学者看来,德行天生就具有政治上的意义。作为最高美德,和对于个人、家庭和国家的安宁是必不可少的。有序与和平的实现必须内外兼修。  正如儒家学者将政治视为教化的一部分,和也成为道德修习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主要目的。《周礼》记载,周王“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要于内在、外在中体觉和,人们就必须在重塑和改造自身的过程中更具积极性和创造性;必须深化自身对世界的理解,克明自我的本性。如此,作为最高理想的和就与自然、政治、伦理及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息息相关。在这一意义上,“和”有时也被称为“中和”。透过“中和”概念,儒家表明,和是一切存在和行为的中心,具有先天的中心性与均衡性。

早期大儒们宣扬的和的学说在后期新儒家那里获得了发展。新儒家学者不仅将和作为一个核心概念,还将它视为一种激发儒家学术的精神,一种策动儒家实践的活力。他们相信,和是所有关系的根本性法则;是一切德行得以完全实现的动因。(节选自《新华文摘》)

5.根据文意,下列不属于儒家早期宣扬的“和”的理论的一项是

A.认为“和”是所有关系的根本性法则,是一切德行得以完全实现的动因。

B.认为“和”与音乐紧密关联,而音乐在良好品性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C.认为“和”是最高美德,对于个人、家庭和国家的安宁是必不可少的。

D.认为“和”是最高理想,与自然、政治、伦理及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息息相关。

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和”的理想能激励着人们为了获得安宁和谐而不断地纠正混乱、无序。

B.在儒家看来,“和”是天道与人道有机结合的支撑点,是儒学之道的最高点。

C.“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人们相亲相敬也就有了社会的和谐。

D.两个事物间的“和”可以理解为对事物各自特性的相加。

7.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之所以提倡和,其唯一目的就是希望帮助统治者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青铜铭文中的汉字“和”由一株植物与一张口组成,据此可知,儒家对和的原初理解与音乐无关

C.根据《礼记》所言:“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可以推断,儒家早就认识到,音乐不但反映了和,而且通过触及人心、匡正行为创造了和。

D.在当今社会提倡和,足以使我们摆脱冲突和混乱,缓解紧张的社会关系,消除冲突的社会根源。

5A根据最后一段,后期新儒家把和看成是“一切德行得以完全实现的动因”。

6D“和”不是对事物特性的简单相加,而是创造新的事物。

7C“通伦理”就是匡正人们的行为,创造和谐的社会秩序.(A根据第一段,“和”是儒学之道的最高点,成为天道与人道有机结合的支撑点,据此可知,“和”也是为了处理好天人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B“和”常常被用来表征“龢”字,而“龢”是“和众声”之意,所以儒家对“和”的原初理解与音乐有关。D在当今社会提倡和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冲突的社会根源。)

衡水中学08-09学年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

二、科技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基因检测可预知秃顶几率
①那些担心自己过早失去头发的年轻人现在不必再紧张地盯着家族中秃了顶的亲人发呆了,只需进行一次DNA检测,他们就能知道自己在40岁前秃顶的几率究竟有多高.
总部设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头发DX”公司发明了这一检测方法.该公司说,通过寻找95%的秃顶人士都拥有的一种基因变体便可以预知受检测者过早秃顶的几率.如果在检测中发现了这一基因变体,那么便有60%的几率在40岁前秃顶.该检测还可辨别另一种不太常见的基因变体,如果拥有这一基因变体,那么受检测者就有85%的几率不会在40岁前秃顶.
人们可以采取自己脸颊内侧的物质做DNA样本寄往该公司进行检测,该公司会将检测结果寄回,结果中包括受检测者头发的所有细节.这一检测于今年1月推出,收费149美元,可通过“头发DX”公司的网站进行,一些医生的办公室也可进行这一检测.
该公司总裁安迪 戈伦说,目前市面上99%治疗秃顶的产品都是骗人的,DNA测试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扎实可靠的依据,可以知道应该在什么时候,怎样治疗掉发问题.戈伦说:“我们的检测提供了科学依据,消费者喜欢这一点.”
 ⑤对这一检测的可信度持怀疑态度的哥伦 比亚大学基因工程学副教授安杰拉﹒克里斯蒂亚诺说,目前还很难确定导致秃顶的原因,因为目前已经发现的与掉发有关的基因少之又少.
她说,虽然“头发DX”公司对导致掉发的一种基因变体进行了分析,但仍有许多其它尚不为人知的基因变体在决定秃顶的问题上起了重要作用.
克里斯蒂亚诺说:“只挑出一种基因的做法有点武断.不过其他能做的事情的确很少.如果我们不知道起作用的另外10种基因是什么,就很难知道这种基因究竟起多大作用.”
美国掉发协会创始人斯宾塞 科布伦承认,这一检测并不完美,但该协会对这一检测提供了支持.
科布伦说,人们一般要等到已经出现了秃顶的征兆时才会采取措施,但如果知道自己的基因注定要掉发,就可以提供一个要保护好自己头发的理由.
                      (据2008年3月3日《今日美国报》报道)
6.下列关于基因检测预知秃顶几率检测法的表述无误的一项是: ( )
   A.这种检测方法是总部设在加利福尼亚州的一家公司于今年1月发明的.
   B.这种检测方法可准确预知一个人在40岁前是否秃顶.
   C.这种检测方法规定受检者采取自己脸颊内侧的物质做成DNA样本.
   D.这种检测方法可通过该公司的网站或一些医生的办公室进行.
7.下列表述不符合“头发DX” 公司提出的基因检测法原理的一项是: ( )
   A.秃顶是基因变体造成的,通过寻找95%的秃顶人士都拥有的一种基因变体便可以预知受检者过早秃顶的几率.
   B.如果在检测中发现了该公司找到的那种影响秃顶的基因变体,那么受检者就有可能在40岁前秃顶.
   C.该检测还可辨别另一种不太常见的基因变体,该变体抑制着秃顶的发生.
   D.如果受检者拥有他们辨别出的那种不太常见的基因变体,那么在40岁前就不大可能秃顶.
8.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基因检测法是目前预知秃顶几率最完美的检测方法,因而会受到消费者的喜欢.
   B.从分析基因着手,有可能找到秃发的真正原因,从而找到治疗秃顶的办法.
   C.因为没有找到秃顶的真正原因,目前市面上治疗秃顶的产品都是无效的.
   D.家族中有秃顶亲人的年轻人担心自己也会秃顶,主要是因为秃顶是可以遗传的.

6.答案D.解析:错误项多数属于“表述不准”类错误.A项中“今年1月发明的”有误,原文是说“这一检测于今年1月推出”B项“准确预知”有误,原文是说“能知道自己在40岁前秃顶的几率究竟有多高”C项“规定受检者采取自己脸颊内侧的物质”有误,原文是说“可以采取自己脸颊内侧的物质做DNA样本”,并不排斥用其他部位的物质做样本.
7.答案C.解析:属于“无中生有”类错误.“抑制着秃顶的发生”有误,原文第二段末尾只说,有这种基因的人可能在40岁前不秃顶,但未说这种基因抑制着秃顶的发生.
8.答案B.解析:错误项多数属于“绝对化”类错误.A中“最完美的检测方法”有误,C中“都是无效的”有误.D中“秃顶是可以遗传的”“以偏概全”,因为年轻人的担心有多方面原因且“可以遗传”不一定是主要原因.
2009年藁城市一中第三次强化练习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关于“山寨文化”的反思

去冬今春,中国刮起了一股“山寨风”。山寨文化现象已影响到中国社会诸多方面,自然也引起了国内多方关注。热议中既有共识,也有分歧。共识比较确定,山寨文化是一种非主流文化,基本内涵是“低成本模仿”;分歧也很鲜明,在于如何定性“非主流”、“低成本模仿”。如何看山寨,它是个好东西还是个坏东西,需要不同领域、多个层面的角度,也需要一种辩证的态度和一个发展的视野。

近些年,我国文化的生存土壤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经济基础的转型,社会结构的分化,大众文化需求和文化自觉性也增大,文化的生长空间空前扩大,文化的多样存在成为必然。在发展中,主流文化不断弘扬,亦出现了一些非主流文化,以满足部分阶层、群体的需要,社会文化向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发展。从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上讲,非主流文化是对主流文化的必要补充,和谐文化就是二者之间的相互包容和相互促进。

世上没有一种文化是百分百健康,没有一点问题的。我们不能因为非主流文化存在一些问题就说其是反主流和对抗主流的,对其积极、消极与正面、反面的成分都要辩证分析、区别对待。例如网络文化中有不少负面的东西,像低俗化、侵犯隐私等问题亟需治理,但能因此否定网络的进步意义而关掉互联网吗?有了非主流文化,也促使主流文化更为积极主动地贴近大众,在发展中不断吸取非主流文化中的积极与合理的成分,不断进行自我更新。所以,山寨文化的存在对于主流文化还是一种提醒,主流文化,你千万别离大众太远!

由于模仿、借鉴、创新之间本身就有着微妙的联系,看“低成本的模仿”就更得辩证。模仿的形态是多样的,模仿得好了就是借鉴,并会发展为创新与超越;模仿得糟了只能是复制、剽窃和侵权。模仿的成本还有高低之分,一般而言,稍微明智些的人都愿意选择低成本“模仿”。处于初级阶段的中国“山寨文化”之模仿比较五花八门,可谓多种形态并存,虽缺少独创与超越,但也没有太多的剽窃和抄袭。 

“山寨”中有没有创新,创新的成分到底有多少?《联合早报》的文章认为“山寨”是“以低成本模仿主流品牌并在功能上加以创新的新的现象”。香港记者闾丘露薇说得很辩证:“看看山寨手机,有些就是仿冒,如果真的侵权,可以走法律途径……至于有些,则颇有创意,甚至是技术创新。”她不仅看到了我们“山寨”中模仿的两种不同形态,还提出了对侵权行为的解决路径,而我想补充的是对技术创新是要努力保护的,只要有创新,即使还处在萌芽甚至种子状态,也需要呵护,这年头,有点创新多难呀!

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媒介呈现在大众视线中的“山寨文化”还有相当的泛化和泡沫化成分。在大众媒介尤其是互联网的推波助澜下,用“山寨”去命名和“山寨”词语使用这两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做大了“山寨文化”的声势。日益大众化的传媒和大众文化、流行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互联网已成长为能够传播、影响甚至制造、放大文化的重要媒介。不过,从网络语言、媒介文化的角度看,作为一种流行语,“山寨”一词也具有一定的易逝性,一旦网民再度青睐于其他新奇语言时,“山寨”就不再流行,即使真正的山寨现象并不曾消逝。因此,仅从表象来看,“山寨”从一种科技产品迅速蔓延至诸多社会领域,成为大众视野中的新文化,发展态势咄咄逼人,然而究其本身,在“山寨文化”之“实”的背面却是“虚”的成分,在实际影响方面可能还是“虚”过于“实”。

无论“虚”还是“实”,“山寨文化”尚未定型,还处于发展、过渡乃至形塑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诸多“新”文化的你来我往中,大众的文化选择与文化甄别是不可忽略的标尺。技术革命驱动下的大众追新求异的社会心理,往往决定着新文化的飙升乃至式微。此外,处于政治、经济、法律、道德、媒介等多重张力之中,“山寨文化”在发展中仍具有相当的可塑性。

“山寨文化”能够走多远,走成什么样,走向何方,对“山寨文化”不妨放眼量!

(选自2009年2月19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5.对“山寨文化”这种非主流文化的认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科学看待“山寨文化”,需要一种辩证的态度和一个发展的视野。

B.“山寨文化”的出现与近些年我国文化生存土壤的变化密切相关。

C.山寨文化是对主流文化的必要补充,是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D.主流文化在发展中也要不断吸取山寨文化的积极与合理的成分。

6.对“山寨文化”的态度,不值得提倡的一项是(      )

A.“山寨文化”虽缺少独创与超越,但也没有太多的剽窃和抄袭,应该辩证分析、区别对待。

B.对“山寨文化”中,有创新,即使还处在萌芽甚至种子状态的成分,也要去呵护。

C.“山寨文化”有相当的泛化和泡沫化成分,做大“山寨文化”的声势方能消除这些消极因素。

D.对待“山寨文化”的发展,不能一棍子打死,还应该要放眼量。

7.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对于山寨文化现象,人们的共识比较确定,分歧也很鲜明。

B.山寨文化对于主流文化是一种提醒,也会促使主流文化更为积极主动地贴近大众。

C.“山寨”一词具有一定的易逝性,但当“山寨”词语不再流行,山寨文化现象却不一定消逝。

D.“山寨”从一种科技产品迅速蔓延至诸多社会领域,成为大众视野中的新文化,发展态势咄咄逼人,必将成为主流。

5C (“山寨文化”是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误。)

6C (做大“山寨文化”的声势方能消除这些消极因素的判断无中生有。)

7D (文中没有“必将成为主流”的说法)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我们。

南京家教|最新学员 |优秀教员 |收费标准 |学员常见问题 |新闻信息 |教员常见问题 |教员须知 |本站简介

服务热线电话:18351445913,16651105749 ,我们的QQ客服:963178805 918007416(点击即可聊天)

©2024 南师大家教网  http://www.nanjingjiajiaow.com备案许可证号:鄂ICP备2022007280号

电子邮箱:13699523152@139.com
keywords:南京家教 南京家教网 南师大家教 南师大家教网